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支持 > 技术文章 > BIOCHANNEL 科普 | 杂交瘤细胞如何建立

浏览历史

BIOCHANNEL 科普 | 杂交瘤细胞如何建立

什么是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技术是一种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的生物技术,由Georges Kohler和César Milstein于1975年发明,并因此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奖。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两种细胞而同时保持两者的主要特征:一种是经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B淋巴细胞),另一种是具有无限分裂能力的小鼠骨髓瘤细胞。

具体来说,B淋巴细胞在受到特定抗原刺激后,可以大量增殖并分泌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但这些细胞在体外环境下存活时间较短;而骨髓瘤细胞则可以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分裂和增殖,即具有所谓的永生性。通过将这两种细胞进行融合,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细胞——杂交瘤细胞。这种细胞既保留了B细胞的抗体分泌功能,又具备了骨髓瘤细胞的永生性,能够在选择性培养基中持续生长和繁殖。

杂交瘤技术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免疫小鼠:首先对小鼠进行免疫接种,使其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

▪ 分离脾细胞:从免疫后的小鼠体内提取脾脏,并从中分离出B淋巴细胞。

▪ 融合细胞:将这些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通过使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融合剂,使两者结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 筛选杂交瘤细胞:将融合后的细胞在含有次黄嘌呤、氨甲蝶呤和胸腺嘧啶(HAT)的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筛选,以淘汰未融合或非目标细胞,保留能够生长且能产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 二次筛选:进一步通过有限稀释法将杂交瘤细胞接种在多孔板上,每孔不超过一个细胞,通过培养让其增值,然后检测各孔上清液中抗体的特异性,最终确定阳性克隆。

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

系统的腹水法已逐渐被体外大规模培养所取代,这包括悬浮培养、微载体悬浮培养、微囊培养以及中空纤维培养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单克隆抗体的产量,还便于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

杂交瘤细胞体外培养的工艺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细胞选择与融合:首先从免疫动物中获取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通过PEG诱导剂进行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 筛选与克隆化:将融合后的细胞接种到含有HAT培养基的96孔板中进行筛选,只有成功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在该培养基中生长。

▪ 工艺优化:根据具体需求,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如调整培养基成分、改变搅拌速度等,以提高杂交瘤细胞的生长密度和抗体产量。

▪ 纯化与收获:最后通过收集培养上清液并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得到所需的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技术的特点

1. 能够生产大量均一的单克隆抗体,结构稳定且亲和力较好。

2. 可以永久传代和大规模生产抗体。然而,该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周期较长,需要经过两次筛选过程。

3. 存在遗传异质性问题,可能影响抗体的一致性和效能。

4. 需要合适的培养基和设备维护。

总之,杂交瘤技术不仅为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平台,也为免疫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意事项

细胞损伤与保护:在高密度培养过程中,细胞可能会受到机械损伤或氧化应激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无血清培养:虽然无血清培养基可以减少杂质污染和动物病毒的风险,但其适应性较弱,需要逐步驯化杂交瘤细胞。

放大与扩增:在放大培养过程中,需要考虑搅拌条件、容器大小等因素,以保证细胞的均匀生长和抗体的一致性。


随着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发展,杂交瘤细胞的大规模体外培养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英国Celltech公司开发的1万升气升式反应器已成功应用于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国内也有类似规模的生物反应器用于WuT3杂交瘤细胞的培养。

总之,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在单克隆抗体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优化培养条件和工艺流程,可以有效提高抗体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求。